改革開放40年,我眼中的公交巨變
如果要說起營口市的第一輛公交車,意義非同一般,通過翻閱相關資料使我了解到營口公交迄今為止已擁有百年的發(fā)展史。
從1906年860輛客運小車(馬拉木制轎車)組建的營口城市公交雛形開始,1927年2月1日,營口永安汽車行成立,并開通老爺閣——交界地的客運班車,既1路的最初形態(tài)。1930年,小車被四輪彎腰馬車取代;民族資產階級營口三義興煤場的商人集資開辦了“三義興汽車行”,市內首次出現汽車客運業(yè)。
1931年線路由老爺閣延長至西大廟,全程4.1公里左右。
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“三義興汽車行”被日本組織的水道電氣株式會社吞并,1934年水道交通株式會社成立,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,水道交通株式會社宣告壽終;之后幾年,一直到1948年7月26日營口解放,城市公共交通才獲新生。
1956年營口運輸業(yè)實現全行業(yè)公私合營,一個過渡國有化性質的公交企業(yè)營口市客運隊宣告成立;這時,營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為百姓服務的公交車。當時公交車數量為8臺,公交線路為1條(火車站到西大廟)。車型也是以歷史遺留下來的老舊車型為主。
改革開放40年來,隨著營口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,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對于公交出行服務需求也在不斷變化,而且是逐步提升的趨勢,從“有公交坐就行了”,到現在的“安全、舒適、方便、快捷”。企業(yè)要想發(fā)展,就得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,因此,幾十年來,公交人一直不斷探尋著、摸索著……
從1956年:1條營運線路,8臺營運車輛,車型為外國老、舊、破、小型汽車;到1966年:4條市內營運線路、2條郊區(qū)線路,30臺營運車輛,車型被國產新客車取代;經歷“文革”,粉碎“四人幫”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……到了1989年:營運線路已有18條,營運車輛已有103臺,車型包括大型鉸接式客車和新型華龍中巴等多元化形式,線路總長度已達268.6公里,年客運量達3300萬人次。
進入1998年:公交企業(yè)打破了傳統(tǒng)經營模式,開通了“無人售票”和“準無人售票線路”;到了1999年:39條營運線路,322臺營運車輛,線路總長度646.3公里,年客運量已達到3800萬人次,無人售票車輛達到全覆蓋。迎來世紀之交,隨著客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,營口公交不再守著政府補貼過日子,采取超常的舉措走出一條良性循環(huán)的道路,經多方籌措資金陸續(xù)購置48臺新車上線運營;隨后,為進一步提高城市形象,引進CNG車輛新技術,對154臺燃油車進行了燃汽改造,開創(chuàng)營口公交“綠色環(huán)?!毙吕锍?。
在我的腦海中,最贊的就是2003年,營口公交車啟動IC卡電子收費系統(tǒng)、車內電子顯示屏自動服務功能,是當時遼寧省同行業(yè)首屈一指,是全部實行無人售票和“一卡通”的第一家。2007年8月,營口客運集團組建,此時已擁有公交線路45條、公交車輛437臺,公交年客運總量達5800萬人次。
2018年的今天,公共汽車公司經過60年的發(fā)展,在集團公司的領導下現已成為國有大型公共交通服務型企業(yè),現有公交駕駛員486人,常規(guī)營運線路42條,新能源營運車輛439臺,截止2017年,公交線網總長度214.3公里,公交年客運量達5776萬人次。
改革開放40年,公交企業(yè)也經歷了40年的跨越式發(fā)展。歷史洪流滾滾向前,有句古語叫“不日新者必日退”,其實與“逆水行舟、不進則退”是一個道理。作為公交職工的我們,深知不能總是守著成績過日子,未來有很多機遇在等著我們,同時,也有很多挑戰(zhàn)在等著我們。只有不斷大膽創(chuàng)新、抓住機遇,才會在未來贏取一個又一個勝利,才會助力于公交企業(yè)又快、又好發(fā)展,我深信隨著企業(yè)發(fā)展得更加穩(wěn)健,我們職工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會更加充實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續(xù),讓我們大家共同期盼企業(yè)的未來越來越美好!